2021年高考已经结束。“新高考”背景下,深圳的高校又会出现什么新变化?记者日前从各个高校获悉,今年深圳高校积极应对变化,主动求变——增加新专业、开设新学院,同时在招生模式上大胆尝试,“变”出新规则。而“万变不离其宗”,深圳高校所做出的一系列创新,目的都是为增加“核心竞争力”。
新专业:紧贴社会需求
深圳技术大学正处在飞速发展期,今年新增专业达到8个,分别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智能医学工程、药学、艺术与科技和英语。深技大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增的8个专业均聚焦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建设高水平应用型高校的战略目标,结合学校的学科建设要求和人才培养定位,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促进多学科多专业协同发展。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今年新增了4个专业,分别是:药学、临床医学、生物科学、化学。该校协理副校长蔡小强表示,这是应对深圳的实际需要。他说:“深圳的经济发展非常快,正在快速成为世界著名的大型城市,人口很多,我们在医学、药学方面的布局相当大程度上可以满足这方面的需求。一方面,我们会培养尖端、国际性的医学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建设,给深圳提供更多高端的医院。”
南科大今年也获批新增4个本科专业,分别是工业设计、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海洋工程与技术、智能医学工程。该校学生在入校一年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社会需求自由选择专业。
新学院:瞄准未来前沿
今年,港中大(深圳)首批招生的两个学院成为令人瞩目的焦点。
其中,港中大(深圳)医学院由深圳市人民政府、香港中文大学及港中大(深圳)2019年1月签约共建,今年招收第一批临床医学本科生约30人。从已经结束的综合能力测试看,报考临床医学的考生必须参加全英文口试,测试内容包括对医学事业的热情、医学相关常识、同情心及同理心、判断及沟通能力等,对考生的综合素养要求颇高。
按照规划,到2030年,港中大(深圳)医学学科群将完成基本布局,以临床医学为核心,涵盖基础医学、医学生物信息学、药学、公共卫生、护理、中华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等相关健康学科,建成培养本、硕、博各类健康科学人才的教育体系,为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持续输送医学专业高端人才。
港中大(深圳)音乐学院也在今年首次招生。音乐学院由世界著名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钢教授担任首任院长。今年,音乐学院面向广东省招收第一届音乐类本科生共8位,分别是:音乐表演(声乐)3位、音乐表演(钢琴)3位、音乐表演(小提琴)2位。
港中大(深圳)音乐学院以培养学术和表演能力兼具的高端人才为目标,将建设成为科研、教育、创作、艺术实践和音乐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专业体系,计划到2030年,音乐学院全日制学生达到1000人。
新模式:招生各出奇招
今年,包括广东在内的多个省份,首次实行“新高考”模式。对于考生来说,报考理想的院校、选择心仪的专业,都面临新挑战。
为了让考生不至于在选择专业时太纠结,港中大(深圳)此前就已经尝试采用新型的按试验班大类招生方式,仅设3个试验班大类:经济管理试验班、人文科学试验班、理科试验班,学生在选课前可按照试验班选择要求充分了解学院及专业优势,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选择学院,大一结束时学生在所属学院的所有专业内自由选择主修专业。这样的大类招生模式,为考生提供了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学院和专业的机会,而且不再受具体专业的招生名额的限制。今年,港中大(深圳)继续沿用这种招生模式。
深圳大学则选择“反其道行之”。“应对新高考,深大今年不同于其他高校,推出‘小类招生’,希望能增加考生选择专业的确定性,帮助学校招到更适合的学生。”日前,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李清泉如是说。
据悉,深大的“小类招生”是主要以学院(部)为单位,同一专业组内的专业(类)高度相关,避免跨学院(部)/学科“组团”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给予考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鼓励考生以兴趣为导向选择专业,帮助考生“锁定”感兴趣的领域。部分有外语语种、身体条件、高考单科成绩等特殊限制要求的专业(类)则独立分组,避免考生因不符合特殊要求而被退档的情况。“我们希望淡化专业,突出分类培养,但‘类’的划分又相对明确,给考生填报志愿增加确定性。”李清泉说。(记者 吴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