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政协“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与人才链协同融合”重点调研持续深入推进。日前,调研组前往位于坪山的深圳技术大学,调研深圳本土最年轻大学在“四链融合”方面的新探索。
深圳技术大学校园背山靠水,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校门和围墙,坪山河及其支流穿境而过,通过双层步行体系以立体交通方式实现人车分流,打造“空中大学”。调研组参观了实验室、图书馆、餐厅,这所2016年决定筹建的大学,在短时间里建成了可供1.9万名学生上课的公共教学楼、可满足1.1万名学生住宿需求的宿舍,还有一座综合性体育场馆和校医院。学校“1034”地标已成为网红打卡点,“1034”的意思是学校从深圳市委决策筹建到教育部批准只花了1034天,创造了国内走完大学设置程序的最快纪录。
据介绍,目前深圳技术大学已有30个专业、15个学院,在校生6000名,2022年招生人数达4000名,到今年9月开学时学校将有1万名学生。
调研组观摩了学生们制造的赛车演示。“教学楼一楼都是7米高度,按照工业制造标准设置。”深圳市政协委员、多彩科技集团董事长夏炜说,这种学生做的赛车,可能有些人觉得这就是玩具,但作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的专业人士对此深有感触。工科学生的精工课是到车间上课,学生时代觉得跟玩似的,但后来很多同学从事高科技制造业,才理解这是真正走进工业制造的第一课。
“我们支持学生独立做赛车,这样他出去就业更容易找到好工作。”深圳技术大学校长阮双琛在介绍情况时强调,学校倡导“不光要有想法,更要鼓励学生动手把它做出来”这一理念,千方百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没有外面的人在这里卖咖啡、卖面包,我们很多项目都给学生去锻炼。”阮双琛说,学校宿舍的安防系统,如果到社会上买可能花50万元,学校就让学生动手做,只花了10万元,剩下的钱可以给学生发勤工俭学费用。
在情况介绍中,“德国”是最多被提及的词。大学筹建之初就请德国专家、老师在学校工作,目前还有10多位德国专家、老师留校,商学院院长和汽车学院院长都来自德国。作为一所定位于培养高水平工程师、设计师的应用型技术大学,深圳技术大学的学生培养模式一直对标德国,实行“学历教育+企业实训”,专业课程中实践性课程学分超过60%,学生需要课下自主学习、参与学校或企业实践项目。
在座谈会上,政协委员们就人才培养、校企互派人员、成果转化等问题作进一步了解。据介绍,深圳技术大学在成果转化方面沿用德国理念,老师只要有好技术就允许到社会上产业化,按照国家规定做就行,赚了钱也是为社会服务,如果赚得比较多可以给学校捐一部分。“如果学校制定文件收几个点,产业化老师的积极性会受到一定影响,我们从一开始就不管这个事,鼓励老师、学生出了成果自己出去产业化。”阮双琛说。(记者 彭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