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捂秋冻”是一句卫生谚语,这是人们维护身体健康的经验,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资料图片)
2、 “春捂”就是说春季,气温刚转暖,不要过早脱掉棉衣。
3、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4、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俗话说“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过早的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
5、病菌乘虚袭击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
6、 “秋冻”就是说秋季气温稍凉爽,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
7、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
8、同样道理,季节刚开始转换时,气温尚不稳定,暑热尚未退尽,过多过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气温回升,出汗着风,很容易伤风感冒。
9、 当然凡事皆有个度,“春捂秋冻”并不排除根据气温变化。
10、人们的体温总是要保持摄氏37度左右,一方面靠自身调节,同时也要靠增减衣服来协助,如果春末和深秋,仍捂得很多或穿得过于单薄,这样的“春捂秋冻”就过分了,每年的3月和11月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一方面是气温变化大,同时与衣着调适不当也有很大关系。
11、上下身没什么区别,关键在于全身机体是否协调。
12、 春捂秋冻”是我国民间普遍流传的养生保健谚语,但是也常听到有不同以至相反的意见。
13、究竟它适用条件和适用情况如何?“春捂”新悟 大约在7年前,作者曾发表了“春捂新悟”一文,讨论了同是气温多变的过渡季节,何以秋要冻而春却要捂。
14、主要内容如下: 春季中自然界气温处于上升阶段,但室内气温由于房屋热惰性跟不上室外而产生内外温差。
15、这种温差在一天中以晴日午后达到最大,常常有3-5°C之多,甚至更大得多。
16、特别是,从温暖阳光下走进阴凉的室内,老人和病人必需添衣春捂,才能避免受凉致病。
17、由于我国在同纬度上春(秋)季升(降)温最急,因此才诞生了我国特殊的“春捂秋冻”的养生谚语。
18、 以地区而言,我国春捂(秋冻)的重要性北方远大于南方。
19、因为我国春秋季温速度随纬度降低而迅速改变。
20、华南地区一般已听不到春捂秋冻的说法。
21、“秋冻”新懂 同样道理,秋季气温处于下降阶段,室内气温因房屋热惰性而落后于室外大自然,从而产生相反的温差。
22、从室外走进室内,气温升高,自然需要脱衣秋“冻”,以防出汗伤阳,影响身体健康。
23、 不过不同的是,秋季外冷内暖的温差主要发生在夜间而不是白天。
24、笔者今年9月上旬曾去太行山区游览。
25、当时北方冷空气刚到,晴夜中气温较低,再加上深谷地形中又有从两侧山坡上流下来的更冷空气,使温差更大。
26、当时室内外温差估计约有4-5°C左右之多。
27、因此一进入关了窗户的不大室内,暖意融融。
28、所以,北方人冬季进屋便都有先脱大衣的习惯,因为暖气使北方室内外温差常可达到20-30°C,甚至更大。
29、 春秋季室内外温差,在各种房屋中以平房,地下室,或无地下室的一楼为最大,因为大地是个巨大的热(冷)量储藏器。
30、在春夏,居室地面是一个强“冷气片”,到了秋冬又成了“暖气片”。
31、居室墙壁的热储量是很小的。
32、清代文学家《聊斋》作者蒲松龄,生活贫困,居住在柏树浓荫下的阴暗房屋内,从他1710年作的《斗室》诗“丛柏覆荫昼冥冥,六月森寒类窟室”中就能体会到,当他中午从室外归来时,就有进入阴冷地窟,需要添衣春捂的感觉。
33、“急脱急着”才是正着 不过,作者认为,以上“捂”与“冻”的认识,虽然从科学上为“春捂秋冻”找到了大体能自圆其说的一种解释,但却并非古代养生家的原意。
34、 因为,如前所说,我国是个四季特别鲜明的国家,季节变化对养生有很大影响。
35、《黄帝内经》指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又说,“从之则苛疾不起,逆之则灾害生”。
36、我国古代养生书籍中都把顺四时作为养生的最高准则。
37、那么如何顺四时而适寒暑呢? 古人提倡“先寒而衣,先热而解”(晋,葛洪);“衣加损(减),视气候,一日数变”(清,曹庭栋);其中以晋人李之彦“急脱急着,胜似服药”最为通俗易懂。
38、古人还特别强调不要以为“只是微热微寒而强耐”。
39、 由此可见,古人其实并不笼统地主张天冷了还要“冻”,天热了还要“捂”。
40、所以,从远古《黄帝内经》直到清代的我国主要养生著作中都没有出现“春捂秋冻”这种提法。
41、据作者初步考证,这个提法大体是近人根据古人春秋季衣服不可急加急减引伸出来的。
42、例如,元代著名养生家邱处机《摄生消息论》中就有,春天“天气寒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
43、……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减一重,不可暴去。
44、”“秋季则“寒甚方加棉衣,以渐加厚,不得一顿便多,唯无寒而已。
45、”唐代养生大师孙思邈也早有此类说法。
46、 但这些话正好证明它们是针对气温相对稳定的室内养生而言的,是一种特定情况下的养生方法。
47、否则,大自然大热大寒,急热急寒天气出门进门时,还能不慌不忙地只加减一件薄夹衣吗?再如,俗话说,“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可是,如果阳历6月阳光下上街还穿着棉衣,他不成了怪人?秋季情况相反,但道理是一样的。
48、这也就是“春捂秋冻”养生谚语在现代许多养生书刊中仍根本不提,而报刊上反常有“春捂秋冻并非人人皆宜”;应“因人制宜”;甚至还有“春捂秋冻,没病找病”提法的原因所在。
49、 作者认为,古代养生防病之法,主要是针对中老年人和病人的。
50、而他们适应外界冷暖变化的身体调节能力已弱,可我国天气的冷暖变化又剧。
51、因此不加条件限制笼统地提“春捂秋冻”肯定是不适宜的。
52、而且,更重要的,“春捂秋冻”仅仅是特定条件下的室内冷暖养生法,远不如古人无条件的“急脱急着”来得既响亮又便于记忆。
53、而这,也才正是古人冷暖养生的原意。
54、 最后,还应指出,作者还由此悟出了更为普遍性的认识,那就是,由于我国的特殊气候条件,四季冷暖空气活动几乎都很活跃,室内外温差随时都可能有剧烈变化,因此冷暖养生实际上并不限于春秋两季:根据实际温度变化急脱急着,应是老年人大半年甚至全年都要注意的养生大事。
55、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从中医的角度看,人的毛孔在张开,易受风寒,特别要保护好肾,寒从脚起。
56、秋季是收涩的季节,易生内热,应缓慢过度。
57、但是,还要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具体决定。
58、马上进夏天了,春天就多穿点, 提前适应热.马上到冬天了,秋天就少 穿点,提前适应冷春节气候变化无常,所以不宜过早脱去冬衣,秋天刚刚寒冷,夏天的暑气还在体内积存,最好散发一下,所以提示了春天要多捂几天,慢慢的脱去冬衣,秋天要冻一下,使得身体适应寒冷,散发体内暑气,避免冬季得病造成上火春捂秋冻”引是一句卫生谚语,这是人们维护身体健康的经验,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59、“春捂”就是说春季,气温刚转暖,不要过早脱掉棉衣。
60、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61、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俗话说“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过早的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
62、病菌乘虚袭击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
63、意思是春天到了,天气转暖不要马上将厚的衣服换下来,因为春天天气多变,易感冒;秋天到了,天气变冷了,不要马上加衣服,这样可以增加抵抗力就是说秋天天气渐凉但是要感受一下寒冷准备迎接冬天春天天气渐暖但是冬天寒气未消不要过早的换下冬装春天不要急着脱衣服,秋天不要急着加衣服春天早晚比较冷,秋天不必太早穿过多衣服春秋之际,天气变化异常,人体的温度要适应外界温度,先秋天冻一下,以适应冬天来临的低温;春天仍旧捂一下,以适应春天的高温。
64、春捂的意思就是到春天的时候,人很容易感冒,衣服不要急着减,身体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而秋天是恰恰相反的。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
关键词: